叙事研究与汉语教师的认知建构
Wu Yongyi
(吴勇毅)
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
叙事是一种研究方法,即叙事研究,它以“讲故事”(故事叙述)的方式呈现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真实行为(事件),阐释“故事”里蕴含的“教育”意义。叙事研究在教育领域方兴未艾,但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教学界几乎没有。叙事的主体可以是事件的当事者(同时也是自我的研究者)也可以是事件的旁观者(研究者),叙事研究有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对教师培养和培训具有重要意义。
在汉语教学界,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汉语教师应具备的(基本、专业)素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意识、从业应达到的标准,以及知识和能力的关系等方面。我们称之为“应然”研究,即“汉语教师应该具备什么,应该怎么样”。 到目前为止的教师培训内容,无论是对国内的对外汉语教师还是对海外的本土汉语教师,也都是以“应然”为标准,在比较之下或根据需求,教师欠缺什么就补什么。但换一个角度,我们更关心的是处于“实然状态”的教师知识,而不是处于“应然状态”的教师知识,即:“教师实际上具有什么知识”而不是“教师应该具有什么知识”;“教师是如何表达自己的知识的”,而不是“教师应该如何表达”。
叙事研究是一种“实然”研究,通过“叙事”的方式,我们可以知道教师知识及其认知的实际状况以及他们是如何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的。本文试图通过对叙事文本的分析来解析汉语教师的认知建构,阐释叙事研究对汉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及其对教师培养和培训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