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韩国学生的报刊阅读课程教材及教学方法
Kang Chunhwa (姜春华)
韩国德成女子大學校中語中文系敎授,系主任
报刊阅读课(韩国一般叫时事中国语课),它以最新的中国报刊文章为阅读材料,提供了一個使韩国学生直接了解當代中国的窗口。从某種意义上讲,一個外国人通过汉语水平测试只说明他具备了一定使用汉语的能力,但能否看懂中国的报纸才是他真正理解汉语及中国文化的一種能力。然而由於时事中国语课仍是较为新兴的课程,不像精读、口语等课程已有相对完善的教学目标、教学體系和教学方法。如何确定该课程的性质,如何将其與一般的精读或阅读课程区分开来,如何处理课程中文化教学與语言教学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都有待讨论和解决。
作为十多年在韩国从事时事中国语课程教学和研究的教师,总结以前的经验與教训,认为时事中国语课程应把焦點放在跨文化交流與时事内容相结合上,在教材编写时遵循文化传播课程的原则,注意报刊文章内容本身及其背后的文化背景、文化心理,寻找韩中文化共同點,避免文化冲突。在编教材时,我们根據学生水平的差異调整教学内容,既对课文中的新闻术语、常用句式等加以解释,在练习中设计题目加以巩固。更注意对课文中出现的影响课文理解的文化难點和背景材料进行解释,帮助汉语学习者对课文中蕴含的文化内容和文化现象形成总體认识,使他们克服阅读障碍,更好地理解报刊文章的内容、思想及其内容背后的文化背景、文化心理,避免似是而非地误解。譬如:第一课选择了“韩流丰富,汉风薄”,以韩中文化交流现状为切入點,引导学生关注韩中文化交流的问题。
选择阅读文章一方面遵循时效性原则,选择最新的热點文章,使学生看到中国社会的潮流变化,了解到最新最真实的中国情况。另一方面, 注重话题的延伸性,选择对中国来说具有深厚文化背景和长远影响的事件作为主要内容,而不是在短时期内昙花一现的热门话题。
教材要遵循语言类语體與文體原则,选择报刊书面语體和文體。时事中国语课程虽然承担了部分文化教学的任务,但其性质仍属高级阶段的语言教学课程。中文报刊为学生提供了一種特殊的语體和文體,报刊阅读课针对报刊语言中的某些重點、难點项目进行专项训练。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不只是阅读,而是聽、说、读、译四個方面进行全面训练,提高理解时事中国语的综合能力。主要进行以下五個方面的内容:
1. 精读训练與泛读训练相结合:
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自主性,进行细致的精读训练。课堂上教师仔细的讲解相关词汇与语法點,说明历史文化背景,学生逐字逐句的分析文章、一段一段的精读课文。
课后进行泛读训练,提高阅读速度,要求学生成行成行地扫描式阅读,不查字典,鼓励学生根據上下文猜词义,抓大义和要求。根據课堂上的主题,给学生留作业,在报纸或因特罔上查找相关文化新闻,翻译成韩语后登到课题拦上(网上作业栏)。这样,通过精读了解中国當代教育的最重要的内容,习得读报的本领;通过泛读了解中国教育的方方面面和中国教育的过去和将来,掌握查找相关报刊资料的本领,扩充知识面。
2.聽读训练與默读训练相结合:
上课时我们采用聽读與默读相结合的方法,在现代化的语音教室里所有学生都戴上耳机聽课文录音。比较难的课文一边看书,一边聽录音。一次聽一句或一段,聽完一個学生大声跟读、朗读,教师纠正发音。下一段另一個学生跟读、朗读,直到所有学生跟读完、朗读完为止。每堂课每個人都有一~两次的朗读练习机会,教师进行检查,纠正发音,评比优劣。默读训练主要體现在泛读过程中,大部分在课后进行。学生在报纸或网上找好与本周所学课文相关的文章默读,要求速度快,抓大意,扩大知识面。
3.中译韩與韩译中训练相结合:
翻译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巩固所学的语法点,提高表达能力。所以,上课时我们并入一些中韩互译的训练。编写教材时,虽然在书后的附录上提供了韩国语意译文,但上课时不让学生看意译文,而要求根據课文内容直译。
4.专题教学與专题讨论相结合: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对教材选择的精读文章进行专题教学,课堂上进行讲解、聽读、翻译。课后选其中的5个专题(如:韩流和华流、中国社会、中国经济、中国教育、中国文化), 分小组进行韩中对比讨论, 按小组分别收集资料、分工准备、集體发表。发表时学生用PPT展示大量有关报刊材料和音响资料,所有材料都注明出处。我们把发表的整個过程用摄像机全部拍摄下来,然后教师进行逐一评價,指出整體與每個发表者的优缺點,并纠正发音。最后放发表录像,让学生看着自己发表时的内容、发音、姿态等全过程,體会自己的优缺點,以便纠正缺點、取长补短。专题讨论不仅仅是语言提高的过程,更是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的过程,学生搜集和展示的材料丰富得令人惊讶,发表的水平高得令人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