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簡轉繁學習歷程研究

 

Chang Sheng-hsi (張勝昔)

中國文化大學華語文碩士學位學程及華語中心教師

 

當已具簡化字背景的漢語學習者來到台灣繼續進修中文時,需要重新學習台灣通用的傳統漢字。此類學習者在學習繁體字時除了要記憶較多的筆畫與部件外,亦無法將簡化字的先備知識有效利用在繁體字的學習上。本研究希望透過漢字「簡轉繁」的研究,探討如何幫助此類背景學習者建立學習繁體字的有效途徑。

 

為了了解學習者在漢字「簡轉繁」過程中的習得規律與特質,本研究從「HSK4辭彙總表」中篩選出最具代表性的240個簡化字設計試卷。測試內容包括測寫與測讀兩類。測寫是把240個簡化字轉寫為繁體字;測讀是讀出用240個簡化字寫成的短句。測試對象為台灣六所大學華語中心110名不包括日籍具簡化字背景的漢語學習者。

 

我們將110名被測者按照簡轉繁的測試成績分為初、中、高三階。研究結果顯示,漢字「簡轉繁」的學習歷程具有與漢字形、義、音相關的中介語現象。測試成績為初階的學習者大部分缺乏漢字部件與結構的意識,因此能正確轉寫出的繁體字很少。測試成績為中階的學習者已具有較成熟的部件與結構意識,能正確轉寫的繁體字較初階為多,但是缺乏漢字「形義」與「音」的聯結能力,出現了比初階學習者更多的會認會寫但不會讀的現象。這些他們能正確轉寫卻不會唸的簡化字中以形聲字佔大多數。測試成績為高階的學習者因學習時間較長,能正確轉寫出的字較多,對漢字「形義」與「音」的聯結能力也較強,能正確轉寫卻不會唸的字比中階學習者少了很多,會意字佔大多數,形聲字已消失。

 

本研究結果顯示,對漢字作為第二書寫系統的學習者而言,漢字表形表義功能遠遠強於表音功能。初階學習者的部件與結構意識仍在萌芽階段;中階學習者部件與結構意識逐漸成熟,但漢字形義的習得快於音的習得;高階學習者已具備形聲字的音韻覺知,但有關「形義」與「音」的聯結能力仍在發展之中。研究結論認為,漢字教學除了要使用字源字理教學法,使學習者明白漢字的規律與結構以外,還要培養漢字的字感,逐漸進入形聲字教學,在初學階段就要加強漢字「形義」與「音」的聯結。我們也建議採用「邊寫邊讀」的短句策略來練習寫漢字,以減輕語文不分流之下的漢字習得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