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预设理论的副词“还”的语义分析

The Semantic Analysis of the Adverb hai Based on the Presupposition Theory

 

王玉响 Yuxiang Wang

 

Chinese Language Instructor, Peking University

 

 

提要:关于现代汉语副词“还”的研究有很多,角度也各式各样。本文试图从预设角度对“还”的语义进行探讨。本文认为,副词“还”在句中预设了两个及以上的对比命题,从而形成一个衍推序列,这个衍推序列中究竟是哪个命题用“还”,这与“还”的语义作用——“强调”(或者是强调程度深,或者是强调程度浅)有关,这可以通过使用表示程度的有向轴线加以分析解释。轴线所表程度强弱的方向与“还”强调的程度是一种正相关的关系,轴线左端的项为“还”的预设项,而“还”用在有向轴线的右端的项。也就是说,“还”强调程度深时,用在程度更深的那一项;“还”强调程度浅时,用在程度更浅的那一项。

关键词: 还  预设    强调    语义   轴线

 

一 绪

 

1.1目前虚词研究面临的问题

 

研究的细化对一门学科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进作用,但如果这些细化的研究被分割开来,无疑又会对学科的发展造成阻碍,我们今天所强调的跨学科发展正是要打破学科之间的隔阂,将细化的研究综合起来。

虚词是汉语中的一类特殊词语,它的主要是表达语法意义,是汉语表达语法意义的两大手段之一。学术界对汉语虚词的研究一直都十分重视,取得的成果也十分丰硕。但由于虚词的意义很“虚”很复杂,所以研究者往往需要对虚词一个一个的进行研究,甚至是对一个虚词的各个语法意义也要分别研究。这种研究对我们掌握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固然十分重要,但细化的研究也会让人产生畏惧感(“词义和用法太多,无法掌握。”)或者疑惑(“一个词怎么会有这么多意义和用法呢?它们之间有没有一致性?”)。将意义综合起来正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也就是说要将细化的研究综合起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对虚词进行研究,并把把这些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

 

那如何进行综合?这需要找到各语法意义的共同点。而预设理论恰好为我们提供了合适的方法。本文将以副词“还”为例来说明预设在副词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1.2衍推和预设

 

衍推一词由英语“entailment”翻译过来的,它是蕴涵(implication)的一种,是经过严格限制了的蕴涵;可以这么定义:命题p衍推(entail)命题q,当且仅当若p为真,可以由p内在地推出q为真,记作:p     q。预设(presupposition)是使用一个句子的先决条件,从逻辑学的角度可以定义预设为“当一个句子预设另外一个句子时,第二个句子必为真,不论第一个句子是真还是假”[1]

 

一般认为虚词在汉语中起着非常重要的语法作用,其意义主要是语法意义;不过虚词中的一小类——副词,意义还是比较实在的,很多语法学家主张将其归入实词。本文所要谈的“还”就属于副词。

 

现代汉语中副词“还”的意义比较丰富。《现代汉语八百词》从其表示的语气角度出发归纳为四种[2]陆俭明老师和马真老师则主要关注“还”[3]表示程度的意义,并将“还”分为表示程度深的“还1和表示程度浅的“还2(本文在论述时,采取这种分类方法);师和马老师主要从语法的角度对“还1和“还2进行分析,本文旨在从语义学的角度对“还1和“还2进行一下探索(由于陆师和马老师的探索具有很高的系统性,本文探讨“还1和“还2时纲目依从二位),并适当涉及“还”的其它意义的语义学分析。

 

本文认为,“还”在在句中的语义功能是:预设了两个或多个命题,这些命题形成一个序列(衍推序列),这个序列可以形象地表示在一条同质的有向轴线(即,只有一种性质在轴线上的延伸)上,而“还”所在的句子(简称为“‘还’字句”)所要强调表达的内容总要位于轴线上的某点的右端,也就是说轴线上“还”字句所要强调表达的项不能在最左边,也不能是它自身。

 

 

二 “还1”的预设分析

 

“还1”一般要用于“比”字句中,老师在《“还”和“更”》一文中具体总结了使用“还1”的句式('表示重音位置):

 

AXY'W

小王比小张还高。

今天比昨天还冷。

他比老孙还有办法。

 

BX'YW

那条蛇比碗口还粗。

我们这儿的蚊子比苍蝇还大。

胳膊肿得比大腿还粗。

 

C(T1)aX'YW()b(“T1和“了”必须出现一个)

(这学期)他比你跑得还快了。

(现在)小三比书架还高了。

现在小三比书架还高。

(今年冬天)上海比北京还冷了。

 

D(T1)XT0W()

(现在)小红比过去还懂事(了)。

他(今天)比昨天起得还早(了)。

(现在)小妹比小时候长得还逗人爱(了)。

 

观察以上四个句式,“还1”的所要表达的语义内容还是十分清楚的,下面略作说明:

 

“今天比昨天还冷”并不是单纯的表达今天冷的意思,而是强调今天相对于昨天更冷,这里预设了“昨天很冷”(而且昨天很冷是我们大家都知道的)这个语义内容;而我们在“今天比昨天冷”这句话中就看不出昨天是冷还是不冷。

 

“那条蛇比碗口还粗”强调蛇比碗口更粗(老师认为是采用了比喻的方法,这里为了分析统一,不采用这个说法,另外,关于感情色的讨论本文也不涉及。事实上,我们从这句话内部语义构造来看,这句话还是表示比较的,只不过是一种使用了夸张语气的比较),这句话中预设了“碗口很粗”(这也是我们大家知道的,与前一类的区别是,碗口粗是根据人的常识来的,而昨天冷只是一种过去的经验)。

 

“(这学期)他比你跑得还快了”这句话强调他跑得快,而且比你跑得快了,它的预设不同于其他三组句式的预设:你跑得很快,而且他过去没有你跑得快(不过现在已经比你快了)。在这里,本文只论述“你跑得快”这个预设,其他含义不作讨论。这个句式的“了”和“T1”必须出现一个,否则就成了第一个句式。

 

“他(今天)比昨天起得还早(了)”这句话强调他起得早,而且比昨天更早。也有一个预设:他昨天起得也很早。这个句式带不带“了”意思都一样。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这四类句式中,“还1”所表达的是“更加”的意思,表示所比较的事物的性质相对于其他事物程度更深,因此这个“更深”是有参照的,也就是预设,而且这个预设中的事物所具有的性质的程度也很深,只不过没有“还”字句所要强调表达的项的程度深罢了。这几句话,去掉“还1”之后,这个预设就不存在了,语句的语义也就成了一种单纯的比较。可见,用了“还1”就使所陈述的对象(事物、事件等,下同)在程度上的比较有了一种向度上的延伸,这可用一条表示程度的有向轴线(本文的轴线和数轴的方向一致,都是向右)来表示:

                          

A          B                                

                                                                            ·           ·       程度

 

这里的轴线是一条表示程度的轴,这个轴所表示的程度由左向右依次加深;越靠近轴线右端的项(当然这里可以不只两项)其性质所达到的某种程度就越深,“还1”就用在靠近右端的项,可以不是最右端,但其左边必须存在项。

 

我们看个例子,A=前天,B= 昨天,程度=冷的程度。从轴线看,前天冷,昨天更冷,可见,“昨天比前天还冷”,当然,如果今天比昨天也比前天更冷,就可以说“今天比昨天还冷”、“今天比前天还冷”“今天比前天和昨天还冷”;其他各句式可以类推,这里不再详述。这个轴线实际上表示了一个衍推序列:a昨天冷,b今天更冷;“今天比昨天还冷”可以内在地推出“昨天冷”。为了叙述方便,本文不再论述衍推过程。

 

另外,用“还”的“比”字句还有一个句式  EXNN,如:他比雷锋还雷锋;他比阿Q还阿Q;他比老大爷还老大爷;小张比城里人还城里人。

 

这个句式虽然不合乎现在的语法规范,但现在日常口语以及文艺用语中经常使用,并被大家接受;语法学家是整理语法,不是规范语法的,因此,我们不应该认为这个句式不合乎语法。实际上,这个句式可以看作A句式的一种变异形式,该句式后面的一个N实际上是指N所具有的一个性质(VP),而且这个性质是作为一种常识(或者是不言而喻的知识)存在的。“他比雷锋还雷锋”实际上后一个“雷锋”是指雷锋所具有的品质——“好(或乐于助人,等等)”,这句话其实也就可以具体的表述为:他比雷锋还好(或乐于助人)。其语义分析和轴线分析同上,这里不再叙述。

 

 

三 “还2”的预设分析

 

“还2”能用于比较,但是不能用于“比”字句,老师在《关于表示程度浅的副词“还”》一文中具体总结了使用“还2”的句式:

 

AX++VP

小王学习还踏实。

这个房间还干净。

这件衣服还好看。

 

BX++VP1Y+VP2

小王学习还踏实,小张学习可马虎了。

这个房间还干净,那个房间可真脏。

这件衣服还好看,那件衣服丑死了。

 

CY+VP2 X++VP1

小张学习可马虎了,小王学习还踏实(点)。

那个房间可真脏,这个房间还干净(点)。

那件衣服丑死了,这件衣服还好看(点)。

 

DX++VP1+呢,Y++VP2+

小王学习还踏实点呢,小张学习更马虎了。

这个房间还干净点呢,那个房间更脏了。

这件衣服还好看点呢,那件衣服更丑了。

 

为了便于讨论,以上四个句式所选例句的内容基本一致。下面作以下简要分析:

 

1“小王学习还踏实”、2“小王学习还踏实,小张学习可马虎了”、3“小张学习可马虎了,小王学习还踏实(点)”、4“小王学习还踏实点呢,小张学习更马虎了”这四句话实际上都有某种预设在里边——“小王学习不是十分踏实,虽然也不是很马虎”,去掉“还”之后,这种预设就不存在了,作为句式由于其不同的用法自然可以列为四种类型,但是从语义学的角度来考察,它们可以归结为一种,也就是表示程度浅,语义上往往还有一种责备或者不(大)满意的色彩,一般是指认为某人或某物所具有的性质没有达到应该有的(或者理想的)程度。至于各句式的细微差别可以另作说明,这里不论。“还2所表达的意思也可以用一条表示程度的有向轴线来表示:

 A            B                                

         ·              ·       程度

 

这条轴线和“还1”一样,也是一条表示程度的轴线,这个轴线所表示的程度由左向右依次变浅;越靠近轴线右端的项(当然这里可以不止两项)其性质所达到的某种程度就越浅,“还1”就用在靠近右端的项,可以不是最右端的项,但其左边必须存在项。为什么用来表示“还1”和“还2”的轴线所表示的程度的深浅顺序要相反呢?实际上这点从语义上是很容易解释清楚的:“还1”强调程度深,“还2”强调程度浅,它们的语义是相反的,因此反映到轴线上,轴线所表示的程度的深浅顺序也是相反的;这样,“还1”和“还2”所表达的语义内容在轴线上得以统一起来。不过这个轴线上的序列也不像前一种那样在句中那么明了(或者仅作为一种预设存在,但也十分明了)了;这里的序列有“还2”所存在的分句和其预设组成。下面举个例子(“小王学习还踏实”)来加以说明。A=理想的小王,B= 现实中的小王,程度=踏实的程度。理想的小王学习踏实,现实中的小王学习没有理想中的踏实(但未必不踏实),“小王学习还踏实”这句话也就预设了这样的意思,“还2”强调程度浅;在轴线上也正是如此,“还”用在位于轴线右端的那项。

 

 

  其他“还

 

上面我们具体谈了一下在“比”字句中表示程度深的“还1”以及不用于“比”字句表示程度前的“还2”。作为副词的“还”还有其他语义和用法,由于时间有限,本人未作系统整理,这里准备举例性地依据上面所使用的有向轴线分析的观点来分析几个有关“还”的句式,有兴趣的可以继续深入研究。

 

(一)        NVP),还VP(一般所说的表示“重复”意的“还”。)

她唱了首中国歌,还唱了首美国歌。

她唱了首歌,还跳了个舞。

这种植物我家乡也有,并且还很多。

她的一双眼睛哭得红肿,脸上还有泪痕。

 

(二)        VPVP

车还没停稳, 我就跳了下去。

还未走出化妆室, 蕾丝丽就听到海莉的笑声。

我还没吃饭就出去了。

还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 他就离开了故乡。

西瓜还未成熟就烂了。

茄子还嫩就摘了。

 

(三)        NP

还大学生呢!

还中国人呢!

还文明城市呢!

还三星级酒店呢!

 

(四)        NVP

连你还不能跑完一万米呢,我更不行了。

(连)小车还通不过呢!

连平面几何还没有学过,何况解析几何?

连高中还没有读完呢!

 

先看(一)。

 

“她唱了首中国歌,还唱了首美国歌”这句话仅看后半部分“还唱了首美国歌”表明她还做过别的什么事情(也就是预设);为什么“还”用在这半句话中呢?这就牵涉到语义的问题(而不是简单的“追加”问题,因为她唱歌的顺序完全可以是美国歌在先,唱中国歌在后,如“她唱了首中国歌,还唱了一首什么歌?”就没有顺序的信息在里边了),这里我们所要突显的是“她唱了首美国歌”这件事情。同样“她的一双眼睛哭得红肿,脸上还有泪痕”中,“还”用字后半句是为了突显“她脸上还有泪痕”这件事,这半句也同样预设了与之有关的另外一件事的存在;其它两个例句可以类推,这里不一一介绍。我们同样可以用一条有向轴线来表示:

                         

A          B                                

                                                                         ·           ·       程度

 

这里的程度可以理解为突显的程度,由于突显显然是为了加强程度,所以这里的“还”和“还2”的功能很接近,这个轴所表示的程度也是由左向右依次加深;越靠近轴线右端的项(当然这里可以不只两项)其性质所达到的某种程度就越深,“还”就用在靠近右端的项,可以不是最右端,但其左边必须存在项。这里举例说明:A=她唱了首中国歌,B=她唱了首美国歌,程度=突显的程度。她唱了首中国歌,而且(更值得注意的是)她也唱了首美国歌;“她还唱了首美国歌”预设了她还做过其他的事情,并且突显了“她唱美国歌”这件事。

 

再看(二)。

 

“车还没停稳, 我就跳了下去”这句话强调我跳下去的早。说这句话其实有个预设——“正常情况应该车停稳了才能(跳)下车”。这句话的 “就”不能省去,省去后的句子我们不说;“就”所在的小句也不能省去,否则这个个句子的语义就变成了对某件事情进行客观描述。同样“西瓜还未成熟就烂了” 也有个预设——“正常情况应该是西瓜成熟了才会烂”。我们同样可以有向轴线来表示:

A          B                                 

                                                                       ·           ·       程度

 

在这个句式中,语义明显是在强调这个程度(如:车的停稳程度、西瓜的成熟程度)浅,因此这里的“还”和“还2”的功能一样,这个轴所表示的程度也是由左向右依次变浅;越靠近轴线右端的项(当然这里可以不只两个项)其性质所达到的某种程度就越浅,“还”就用在靠近右端的项,可以不是最右端,但其左边必须存在项。这里举例说明:A=烂西瓜1(指成熟的西瓜),B=烂西瓜2(指未成熟的西瓜),程度=成熟的程度。B没有成熟就已经烂了,正常应该是西瓜成熟了(或者说是熟西瓜,也就是A)才会烂,所以说“西瓜还未成熟就烂了”,它也相应的预设了“A烂了”(或者类似的意思)。

 

再看(三)。

 

这个句式的“呢”是必须的,并且不能为他语气词所代替。由于这个句式是口语句式,常常在对话时使用,所以主语往往省略。“还”同样也是句中必不可少的成分,否则意思就变了。“还大学生呢!”这句话也是有个预设的:大学生应该是怎样的(比如具有某种品质等,这里为了方便起见,记作C)。说某(些)人“还大学生呢!”实际上是说他(们)达不到大学生的C,也就是强调其所具有的C不足。这和(二)是一致的,二者轴线也一样,这里从略。其轴线上的程度可以理解为NP所具有的性质(即NP所应该具有的性质)所达到的程度。例如:A=大学生,B=某人(不合格的大学生),程度=大学生所具有的性质所达到的程度。“B还大学生呢!”预设了“大学生应该C”,而B还不完全具备这个性质(具备这个性质的程度轻)。

 

再看(四)。

 

这个句式的“连”有时可以省略而不改变句子的意思,VP是个否定表达式。“连你还不能跑完一万米呢,我更不行了”这句话的前半部分“连你还不能跑完一万米呢”实际上已经预设了“某人更跑不完一万米”,同时也强调“你”是比某人更有希望能够跑完一万米的人。这个句式我们也同样可以用一条有向轴线来表示:

                          

A          B                                

                                                                ·           ·       程度

 

在这个句式中,“还”的语义明显是在强调N具有的性质(如:能跑完一百米的能力、通过的能力,等等)的程度深,因此这里的“还”和“还1”的功能一样,这个轴线所表示的程度也是由左向右依次加深;越靠近轴线右端的项(当然这里可以不只两个事物)其性质所达到的某种程度就越深,“还”一定用在最靠近右端的那项(这与“连”字句的要求有关)。这里举例说明:A=我,B=你,程度=具有跑完一万米的能力的程度。“连你都不具备跑完一万米的能力(不能跑完一万米)”预设了“我更不具备这种能力”,同时也显示了“你的能力(在我们当中)最强”这个语义。

 

 

  小结

 

(这里的小结中所总结的“还”仅限于本文所涉及的句式,其他情况本人也略有考察,考察结果和文中的情况都是一样的;但由于未作系统整理,是否有例外,以及例外是否能够得到合理解释尚不清楚。)

 

通过上文论述,我们可以看到副词“还”虽然具有多种意义,但其各种意义可以统一为“强调”——或者是强调程度深,或者是强调程度浅。而“强调”意的产生正是由于“还”的预设造的。含有副词“还”的句式我们可以用一条有向轴线(方向和数轴同,都是向右)来分析其语义内容:

                                                         A          B                                

                                                          ·            ·       程度

 

轴线所表程度的强弱方向与“还”强调的程度是一种正相关的关系——如果“还”强调程度深,轴线所表程度的强弱方向是左弱右强;如果“还”强调程度浅,轴线所表程度的强弱方向就是左强右弱。在这两种情况下,“还”都用在处在轴线右端的项。也就是说,“还”强调程度深时,用在程度更深的那一项;“还”强调程度浅时,用在程度更浅的那一项。“还”预设轴线左边的项,同时也显示了它所在的项的语义强度(更弱或者更强)。

 

 

主要参考文献:

 

丁力(2002)“还NP 呢”与“到底是NP 啊”句式在两种不同思维层面中的比较,《汉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 (总第69 ) 。   

郭锐(20042005)《现代语义学》讲义(未刊稿)。

姜望琪《当代语用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0月。

李杰(2001)“XYW”格式的夸张功能,《修辞与学习》第四期。

刘焱《现代汉语比较范畴的语义认知基础》,上海 学林出版社,20049月。 

陆俭明 马真《现代汉语虚词散论》,北京 语文出版社,199911月。

吕叔湘主编《现代汉语八百词》,商务出版社,19991月增订版。

索振羽《语用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5月。

杨玲(1999) 现代汉语副词“还”的语义与语法分析,《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6 卷第1 期。

张爱民 张爱玲 张秀松(2002) “X N N”句式探讨,《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8卷第4期。

张望发(2003) “还A B”超前夸张句式浅析,《汉语学习》第5期。

 

 



[1]《当代语用学》(姜望琪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0月)第84页。关于衍推和预设的知识有兴趣的可以参看该书,这里不作详细介绍。

[2]详见《现代汉语八百词》(吕叔湘主编 商务出版社,19991月增订版)第252-254页。

[3]详见《现代汉语虚词散论》(陆俭明 马真,北京 语文出版社,199911月)第34——6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