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培养的回顾与展望
陈满华 Manhwa Chen
Professor / Vice Dean, Suzhou Research institute
/ Renming University of China
一 基本情况
汉语国际教育在人民大学作为一个独立的专业招生始于2007年。第一年、第二年全部招收在职(单证)的,每年20多为学生。09年开始招收脱产(双证)的,09级 128人;10级105人,11级90人,12级(拟招收)80人。呈逐年减少的趋势。我校的该专业硕士的学制最早定为三年,后来改为两年。
人民大学招收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具有优势,也有弱势。优势是:
1. 人大的人文、社会科学比较强,汉教是跨学科的,跟其他人文学科联系很紧,人大的学科背景能为学生提供很好的学习环境,也为课程设置突出人文性提供了较好的基础。
2. 人大办对外汉语的历史比较长。对外汉语中心80年代到就成立了,积累了丰富的对外汉语教学经验。这一点也是一个很好的实习基础。
3. 我校有与与汉办合办的汉语国际推广研究所,对汉语国际推广的宏观战略比较熟悉。承办了两届世界汉学大会,积聚了一定的人脉。
弱势是:
1. 从2008年开始,人大没有独立的专门从事汉语国际教育的教学机构,教研室挂靠在文学院。在现有人员的安排、招聘专业教师、组织实习等都没有单独的机构那样的便利
2. 主管单位文学院在北京,办学地点在苏州。组织授课和派遣老师方面有诸多不便。
怎样扬长避短?这是几年前、甚至至今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和回答的问题。经过几年办学,我们有了一些教训,也积累了一些经验。本文回顾我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所走过的历程,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以下所介绍的主要是脱产(即双证的)专业硕士的培养情况。
二.招生
09级第一次招收双证的学生,由于宣传工作不到位,学生也可能普遍不到了解这一专业硕士,直接报考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人数很少,远远低于当时研究生院定的150人,因此进行了大量的调剂,这一级招了很多的调剂生。这些调剂生除了来自相近专业的外语、新闻、历史和哲学,还有少量的本科学经济管理类的。尽管调剂了不少学生,但是因为符合条件的生源不足,招生人数仍然没有完成计划。
招进来以后,在培养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这样的调剂带来了一些明显的问题:不少学生的学习专业课相当吃力,而且,有的学生因为面对非常陌生的专业,专业思想很不巩固,以致09级有三位同学退学。虽然在培养方案里增加“先修课”以弥补,但是还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到10级我们就基本不调剂经济管理类的学生了,连新闻、历史和哲学也有所控制,这样保证了大部分为中文和外语的本科背景。11级进一步控制了从非中文、外语专业调剂的比例。这一级的学生90%是学中文和外语出身的。
三.课程设置
根据教指委的指导性教学方案,我们制定了自己的培养方案。这个方案体现了人大特色,即重视文学、文化、国学功底等。很注重学生的汉学基础和外语强化,但是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教学法、教育学方面的课程缺乏或明显不足。这样的方案应该说学生基本是认可的,至少最初的两个在职班的反映还可以。但是其指导思想与具体落实下来的课程与教指委的指导性方案有较大的距离。后来教指委专家检查、评估时提出了整改意见。我们对教指委的意见是很重视的,多次开会、修订。其中,修改较大的一次(2010年5月)有如下变化:
(1)适当增加语言教学类课程的比重,并增设“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类课程”和“教育学类课程”两个板块,加强了教学能力的培养环节。
(2)适当压缩文化类课程,相应地增加语言类(汉语、外语)课程,以更加突出语言素养的培养和提高。
(3)将选修课程模块化,分设“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类课程”、“中华文化及跨文化交际类课程”、“教育学类课程”三个板块,使选修课结构更加清晰,学生能更方便地根
据自身情况选课。
后来,进一步确定为三个板块:
一,
核心课程
二,
拓展课程
三,
训练课程
至此,使用型的特点基本得到了体现。
方案几经修改,总的情况是,越早的方案跟教指委的方案举例越远,越近的距离越小。
我们还通过讲座,弥补课程设置的不足,后来增加“专题课”,以讲座的形式为主。
四.师资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跨专业特点很明显。我们目前的培养方案里仍然有下列课程,都是跨学科的:
History of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China and West(中西交通史)
History of Chinese Thought(中国思想史)
Western Religion and Arts(西方艺术与宗教)
Traditional Chinese Arts(中国传统艺术)
Educational psychology(教育心理学)
要开出培养方案上的课程,首先在师资上就面临一定的困难。其中“教育心理学”这门课,最早没有开,学生有意见,去年开始开了,但是,在外面请老师,很不方便,学生也有意见。为此我们专门找了一个心理学的老师。
1.成立专门的教研室。有了相对稳定的队伍。
2. 对部分跨专业课程,跨院系、专业请专业师资上课。
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基本能开出方案里有的课程,满足学生修学分的需要。
但是,某些课程具有特殊性,满足了学生的需求,却又可能带来其他问题。例如,“教育心理学”的老师除了上这门课,其他的课程不适合她上,这样这位老师的课时量又很难满足人事处的规定。目前我们采取的办法是:让这位老师为全学院(含法学、只是产权、会计、社会工作等专业)开选修课,满足工作量。
五.教学实习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实习是整个培养过程中的很重要的一环,有特殊的要求:首先,需要大量的课堂,第二,需要称职的指导老师,第三,要有实习基地。我们采取的应对措施如下:
首先,努力建设实习基地。先后与苏州大学海外教育学院、西郊利物浦大学、高博语言中心、良图语言培训中心签订了实习合同,今年与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昆山校区也建立了实习合作关系。这样基本解决了实习问题。
其次,建立实习基地不易,保持与实习基地的长久和有效的合作更不容易。两年下来,我们的同学在这些实习基地,大都有积极的态度、加上扎实的专业基础,顺利完成了实习任务,在一线巩固了所学的业务知识,熟练掌握了教学技巧,赢得了基地老师的好评,加之我们保持单位之间的及时沟通,甚至也为合作基地单位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从而与绝大部分合作单位保持了良好的合作。
再次,专门开设留学生汉语学习班。迄今我们已经在苏州小区办了一期汉语夏令营、一期冬令营。前者是把本校的留学生招到苏州来学习,对象来自多个国家。第二期系与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孔子学院合作,学生全部来自澳大利亚。我们每次都是请专业老师既做授课人,又当指导老师,带着学生上课。
此外,同时,我们利用文学院的对外汉语中心,让部分学生在汉语中心实习。
六.志愿者选派和管理
派遣志愿者既为学生提供了理想的、真实的国际教学环境,又能大大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阅历,因此,也直接影响到我校这一专业的吸引力。因此,我们很重视这一工作。主要做出了下面的努力:
加强培训。开始对才艺不够重视,逐渐重视,甚至专门请专家来讲座、培训。
然而,派送志愿者增加了教学管理的难度。
重视海外实习基地建设。例如,除了我校承办的14所孔子学院,我们还另外主动出击,建立海外实习基地。以09级为例,在汉办分配的名额之外,我们自己联系了11名爱尔兰志愿者名额,全部送出去了。(加上汉办分配的13个名额,那一届我们送出去了24位志愿者)国际学院还联系了马赛商学院每年两个名额。
重视海外志愿者的管理。由于人员所在国家很分散,管理有一定困难,我们采取下面的措施:
一,在志愿者里指定协调人,负责日常联络工作。
二,定期汇报国际学院学院网站上通报,协调人将志愿者的情况汇总到班主任那里,班主任交到教研室,最后汇报到学院领导一级。
三,加强宣传。网站、院报上经常登载志愿者工作学习情况的报道、随笔或他们在海外的游记。甚至组织专题,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热情,在整个专业硕士里的
知名度,吸引了更多的学生申请志愿者,提高了候选人的整体水平。
七.论文写作
第一届的双证学生,我们根据当时的师资和所开设课程的实际情况,定下了论文选题的三个大的板块:语言本体研究、语言教学研究(含案例分析、调查报告、教案等)、文学文化研究。指导老师有文学的,也有语言学的,文学院几乎全院的教师都担任了指导老师。
论文写作环节存在不少的困难,主要有:对口专业教师人数有限,学生选题范围没有充分体现专业特点。(如缺少教案分析、学习心理研究的论文)在指导学生进行论文写作过程中暴露的问题有:部分学生专业训练不够,甚至不知道论文的基本格式,选题太宽,有的选题学术型过强,学生明显缺乏把握的能力。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从10级开始,原则上只由语言专业的老师担任指导老师,且以对外汉语中心的老师为主力。
还有的学生不重视论文写作,这一情况跟学术型的研究生相比,明显严重些。原因是多方面,有客观原因,学制两年,就业压力大,急于招工作,没有摆正找工作与做论文的关系;有的是主管上轻视,以为他们不是学术型的,有走过场的侥幸心理。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在12届采取了一些防范措施,如,从严要求,不放松标准,11届有3位同学在第一次答辩时没有通过;加强选题、提交选题、提纲的监管,经常发邮件向学生、导师提醒进程安排。等等
八.就业
人民大学很重视学生的就业。然而,我校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招生数量较大,不少大学也过量招生(包括我校),使得就业形势等变得很严峻。我们采取了如下措施:
一,文学院、国际学院都有专人抓就业。实行两个学院双重服务。国际学院搞了不少的就业招聘专场会,还成立了就业指导中心,聘用专人负责。(针对全学院的学生,也包括法律硕士、知识产权、会计等专业的)09级的就业率是(96%)。当然,大部分是于对外汉语没有关系,这一点使我们多少有些无奈。
二,常年不断提供就业信息。国际学院网站上经常不停地更换新的就业信息,其中有一部分适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九.余论
几年下来,我们认为,我们的培养工作基本是合格的,在某些方面我们创造了自己的特色。总的说来,学生的满意的。
但是还存在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培养方案还需要进一步打磨,某些课程世纪上仍然开不出来,目前专业课学生基本没有选课的空间,即开的专业课只是满足了学分的最低量。有限重要的课程,虽然开出来了,但是可能在具体内容和讲授方法上打了折扣。实习工作总的来说,比较散,监管工作还有待提高。
当然,有些问题涉及整个体制。例如,志愿者回国以后仍然需要自己解决就业问题,这一点降低了志愿者身份的吸引力,也导致一些学生在海外不安心,想办法找工作或“跳槽”学习,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分散他们在海外实习的精力。针对这一点,我们建议汉办建立储备师资制度,储备师资主要从志愿者里挑选。
根据国家的教育宏观战略,专业硕士在整个硕士研究生中的比例会越来越高。展望未来,我校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也会继续办下去。但是,在近一个时期,招生规模会逐渐得到控制,将来有可能保持在每年60名左右。我们认为这个规模是可行的。
附
中国人民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国际汉语教师职业相衔接的专业学位,培养具有良好的汉语素养、外语能力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熟练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技能和良好的文化传播技能,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胜任多种教学任务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专门人才。
二、招生对象
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的人员。
三、学习方式及年限
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者,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其中课程学习1年,实习及毕业论文1年);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者,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
四、培养方式
采用课程学习与汉语国际教育实践相结合,汉语国际教育与中华文化传播相结合,校内导师指导与校内外导师联合培养相结合的方式。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课程设置以能力培养和实际应用为导向,以国际汉语教师的职业需要为目标,重在汉语素养、外语能力的提高和汉语教学能力、中华文化传播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总学分不少于38学分。其中学位课程总学分不少于34学分,必修课不少于24学分,选修课不少于10学分。教学实习4学分。
(一)核心课程(必修,24学分)
1.学位公共课程 (6学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2学分 1 学期
第一外国语语言基础
4 学分 1 学期
2.学位核心课程 (18学分)
汉语语音分析
2学分 1 学期
汉语语法分析 2学分 1 学期
汉字通论 2学分 1 学期
第二语言习得导论
2学分 1 学期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理论与实践 2学分 1 学期
国外汉语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2学分 2 学期
中华文化与传播 2学分 2 学期
中外文化交流专题 2学分 2 学期
专业外语 2学分 2 学期
(二)拓展课程(选修不少于8学分)
1、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类课程(必选2学分)
汉语语言要素教学 2学分 3学期
偏误分析 2学分 2学期
汉外语言对比
2学分 3学期
汉语教材与教学资源
2学分
2、中华文化及跨文化交际类课程(必选4学分)
中国传统艺术与实践
2 学分 2学期
中国古代经典研读
2学分 3学期
英/法/德译中国经典选读
2
学分 2学期
英/法/德国家文化与习俗
2
学分 3学期
西方宗教与艺术
2
学分 3学期
汉语国际推广专题
2学分 3学期
3、教育学类课程(必选2学分)
外语教育心理学
2学分 2学期
儿童心理发展与成长
2学分 3学期
(三)训练课程
(选修不少于2学分)
教学调查与分析
1学分
教学测试与评估
1学分
中华文化才艺与展示
1学分
六、教学实践
采用在国内各类学校及教育机构进行教学实习、以志愿者身份赴海外顶岗实习、在孔子学院及外国中小学等教育机构从事汉语教学和文化传播工作等多种方式。
教学实习由实习指导教师负责指导,研究生应按实习阶段的要求完成实习计划、教案设计和实习总结报告。实习成绩根据实习单位的考评意见及实习指导教师的考评评定。
教学实习安排在第2学年,内容包括教学设计、观摩与实践,其中课堂教学实习不低于72学时。计4学分。
七、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的选题应紧密联系汉语国际教育和中华文化传播的实践,注重应用价值。论文的类型可以是专题研究、调研报告、教学实验报告、典型案例分析、教学设计等。
八、先修课程
现代汉语
古代汉语
九、学位授予
修满规定学分、教学实习合格、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者可授予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