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学生汉语学习中连词“和”的误加、误代及其教学对策

——兼谈副词“还”的遗漏     

 

郭闰

阿克伦大学孔子学院  

 

           1984年,鲁健骥先生的《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一文采用L. Selinker 的理论,首次引进了“偏误”的概念。此后20多年间,偏误分析一直都是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中颇为引人瞩目的一个热点课题。鲁健骥先生于1992年将外国人学汉语的偏误从形式上归纳为4类:遗漏、增添、替代和错序。本文选取美国学生在汉语连词“和”与副词“还”的使用过程中的语用偏误为分析对象进行微观研究,并追溯“和”的增添与“还”的遗漏之原因,探讨在实际教学中应采取的对策。

         连词是虚词的一类,其作用在于连接两个词、短语和分句。连词“和”是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只能连接单词、短语,不能连接分句。副词是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起修饰、限定作用的词。副词“还”可以表示“除了提到的情况外,另有增补”,在表示这一意义时,美国学生常出现语用偏误。笔者在孔子学院的汉语教学和汉语竞赛中,搜集到很多“和”、“还”的语用偏误,较为典型的有:

1、 我爱中文,和我喜欢书法。

2、 我做了被子、书包、装饰画,和给我外孙女做了很多裙子。

3、 但是我的大学没有韩语课, 日语课选满了,和意大利语课我大学也没有。

4、 我的年龄是14岁,并且我的生日是在910日。

5、 他有二十八个好朋友,他也有五张照片。

以上偏误出自初级至中级汉语学习者,学生类型有高中生、大学生和社区汉语班里60plus的学生,年龄跨度从16岁到81岁。

       刘珣先生在《对外汉语教学引论》里提出,语际干扰是学生初级阶段偏误产生的主要来源。例1中“和”的误加出自学习汉语一个学期的高中生之手,带有明显的以英语为母语的习得者对“and ”的使用特征。大多数情况下虚词的误加虽不会影响句子意义的表达,但是那浓重的外来语标签,给语言打上了明显的不地道的烙印。例2“和”的误代也是源自母语的迁移作用。

         借助母语是外国学生学习汉语的一种很重要的学习策略。在汉语学习中,在被动接受即听或读时,翻译成母语再理解的学生占调查总数的75%,而在主动表达即说或写时,高达85%的学生先用母语构思再翻译成汉语。因此,对比分析学生母语与汉语的语法语用异同,往往可以预测学生可能产生的偏误,为学生避免过度泛化提供一个明确的指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