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的語言哲學觀

 

陳自達

 

Queensborough Community College / CUNY

 

在中文教學急趨國際化、普及化的今日,對第二語言教學的中文語言學理論、方法、教材、與教具等的研討已引起眾多學者及有識之士的關注,但唯獨對中文的語言哲學觀領域仍趨薄弱,導致漢語研究始終處於西方語言學理論的氛圍裏。因為不論教或學經常會以印歐語的眼光"(朱德熙語)跟著轉"(呂淑湘語),以致造成好些難以理解的文法難點,平添教與學雙方的困難度。因此確立中文語言哲學觀的重要性,絕不亞於其他方面的研究。如潘文國在危機下的中文一書中所呼籲的,希望學界要認真開展語言哲學和漢語哲學的研究,從哲學的高度上重點解決語言和文化、書語和口語、語音和文字、文言和白話、語法和文法這幾大關鍵問題"。基於此,試將個人研究中文語言哲學觀的心得來與學界互相切磋討論。

依常理推知,中文這自源性的語言絕不會是先有語法規則,然後才創造出可供其使用的語言。而是順著人類共有的天性發展和求生本能,才使其自然產生,然後經由先民的宇宙觀、價值觀及歷史性的民族大融合,再加上先人們的智慧,最後才歷練演變出當今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語言文字來的。就因爲語言是作為傳達內在思維的主要表達方式之一,那麼其中肯定蘊含著先民們具有共識但卻無法表達的法則,亦或是今日所謂的潛規則,如今看來此規則正是中華民族的核心價值觀。因此,自遠古時代華夏民族的核心價值觀不只是深深地影響到中華文化,而且還牢牢地烙印在中文的語音、語詞、語序及文字上。若實踐到日常的生活上,即成了中文的語言哲學觀,我們就可據此找出中文語法規則的通性。另外依此核心價值觀所演變出來的推演原則,也可對一向難解難分的把、被、對、向、給、教、了、有、為….等等語法,使其合理化地迎刃而解了。

通常語言的使用可概分為表像意象抽象三個歷程,而中文的字、詞、語採用的又是形象性概念表達的語種,而非拼音性的語種。對語序的解說,更緊緊關乎著中華文化的價值觀,也就是中文的語言哲學。譬如像賓語置前語句說法,就是標準的以西方語法理論推演出來的論述,若依中文的語言哲學觀,絕非如是說,其實此種論述已經潛藏著以印歐語系語法理論為依歸的觀點了。此外當我們在作中文第二外語教學時,不但是字、詞,連語句等都可用象"的解說,此認知對學習效果絕對起到關鍵性的作用,它不但可帶出直觀性的學習,並可直接帶動學習的興致。所以要解決中文難以理解的文法難點,我認為根本解決之道就是要正本清源,必須從中華文化中找出屬於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核心價值觀以及行事為人的準則,由此歸納出一套地地道道屬於中華文化的中文哲學觀,以作爲中文教學的基礎教育。讓學習者打從開始他的意識中就認知並熟悉中華文化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