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 Chin Chee Kuen 陈之权 (Asst
Prof)
Executive Director
在写作教学上,学生的写作能力并不等同于他们的语言能力 (Raimes, 1985)。有了较高的语言掌握能力,并不能够确保在写作上更加的轻松写意,这是第一语言、第二语言或外语学习者在写作时共同面对的问题(White and Arndt, 1996)。“写作”不仅仅是把语言转写(transcribing)为符号,它更是一个思考的过程,牵涉到一系列有意识的智力活动(White and Arndt, 1996)。在写作上,一个人对于写作过程的掌握能力较之于语言的应用能力更为重要,当学生了解并认识到写作是一个不断改进的过程后,其写作成品往往会有质的提高(Zamel,1982)。
写作过程其实是一系列问题解决的过程。在写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概念的产出、发言的角度、目标的设定、对内容的监控与评估、表意方式的选择等(White and Arndt, 1996)。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过程,便是写作的过程。“过程导向写作”有不同模式,各模式建议学习者遵循的写作阶段并不一致。无论是哪个模式,各个阶段大概均须经历White等人(1996)提出的“过程导向写作”(Process-Oriented Writing)的六个步骤:产出(Generating)-聚焦(Focusing)-结构(Structuring)-起草(Drafting)-评估(Evaluating)-修定(Reviewing)。这六个步骤均牵涉到三个层面的互动关系:学生-文稿、教师-学生、学生-学生。这三者的互动关系并不按照直线进行,而是错综交互、循环往复地运行。因此,“过程导向写作” 是一系列错综复杂、动态恒变又相互影响的过程。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上,组织“过程导向写作”,对学习者和教学者而言,均是一个复杂而不轻松的过程。教育资讯技术的出现,给“过程导向写作”带来了福音。资讯技术在文字处理上所提供的修改、编辑、纠错、多媒体兼容的功能,以及促进协作学习与非线性交流的特点,在在加强了“过程导向写作”策略的可行性与便利性,而第二代网络技术的面世更是对此写作策略的实践,产生了推波助澜的效果。
本研究将以属于第二代网络技术的维基技术(wiki)在“过程导向写作”各个阶段中如何加强三个层面的互动关系进行探讨,介绍这一技术在新加坡小学华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情况。文章将以根据当地华文写作教学的需要而设置的V.S.P.O.W (Vocabulary, Sentence, Paragraph, Outlining, Writing) 协作写作模式 (Wong et al,2009) 为策略基础,切入这一模式中的前三个阶段 (V.S.P),按照“过程导向写作”的六个步骤,对如何借助维基协作平台以发挥这一模式下各写作阶段的互动效能,展开讨论,并以目前正在实践这一写作模式的一所小学学生的成品为例,加强说明。本研究对于资讯技术在华文作为第二语言写作教学上的使用,应能提供策略性参考,有较高的实践价值。
[关键词:过程导向、互动关系、 维基技术、模式、协作写作]